蝕刻技術的起源從有記載的數(shù)據(jù)可以追溯到14世紀,在那時人們對金屬蝕刻還只能說是一種加工技術,還不能上升到工藝這個范疇,因為在當時及以后的幾百年里,蝕刻只是由加工者自己的技術水準來決定其加工質量,而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學到這門技術。到了17世紀,由于硫酸、鹽酸、氫氟酸、硝酸、苛性堿等強有力地具有蝕刻作用的強酸、強堿被先后發(fā)明,才使蝕刻技術有了新的發(fā)展。
17世紀后期,人們已經開始使用蝕刻技術進行測量工具刻度的加工,作為工具已有別于以前的藝術品的加工,它要求其產品的一致性高,這就要求蝕刻技術能做到一定批量的產品在質量上的一致性,這就需要一種規(guī)范來精確規(guī)定每個加工工序的要求。
到了20世紀,由于與金屬蝕刻有關的技術先后得到了解決,同時金屬蝕刻技術經過幾百年的的艱難歷程,人們也積累了足夠的經驗,并在這些經驗之上形成了蝕刻的理論。使蝕刻加工從航空航天到普通民用產品都被大量采用。